一种朴素但受用终身的卡片笔记法
为什么要把读书的内容整理成用自己的话写成的知识卡片?总结起来有3点: 原因一:太轻松的东西,大脑根本懒得去记。 阅读和划线都太轻松了,大脑对轻松的时候会一笑而过,只有付出必要的功夫,大脑才会意识到,哦这个东西很重要。
为什么要费劲地写笔记卡片?
对,为什么要把读书的内容整理成用自己的话写成的知识卡片?总结起来有3点:
原因一:太轻松的东西,大脑根本懒得去记。
阅读和划线都太轻松了,大脑对轻松的时候会一笑而过,只有付出必要的功夫,大脑才会意识到,哦这个东西很重要。
做笔记其实就是在模拟意识加工过程,这个加工过程比划线耗时,但记得更牢:
意识的主要作用是建立持久的想法。一旦信息被意识到并且记住,就会在脑中长时间保存。意识简报必须保持足够的稳定,来为决策提供信息,即使形成这些简报需要几分钟的时间。将当下那一刻的记忆浓缩并延长它在脑中保留的时间,是我们意识思维的特征。——《脑与意识》
原因二:回顾笔记时可以一眼看懂。
回顾的时候看一大段的原文,不如看你自己写的一小段话,因为那是你的思维加工过的知识,你会很熟悉。
原因三:笔记之间会逐渐产生关联,成为知识图谱
知识=正确的概念+概念之间正确的连接。
当你按照正确的笔记方法去做了一段时间的笔记后,你会发现你关注的领域就集中在两三个,而很多的知识点都会和领域内其他的知识点产生关联,这种关联变多之后,就成为了一张网,会让你对整个领域的理解有全局提升,也会让你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。Obsidian 和 logseq 等工具提供了这样的网状连接图,看起来会更加直观。
如何写笔记卡片?
总结为三点:
只记录核心观点,当你回顾的时候一分钟就能看懂,超过一分钟的知识卡片考虑拆分
用自己的话总结,不要摘抄原文,用自己的话去说,甚至可以口语化一些,甚至可以用听写,试着说出来。当你进行这层翻译的时候你会发现之前很多的理解可能并不到位,除非原文就很精辟很简洁了,或者暂时没时间,也可以附上原文
万事皆可记录,不止是读书可以记录,跟朋友聊天完也可以把主题记下来,发生了一些重要的事情也可以记下所思所想。凡是对自己有启发的都可以记下来。
如何管理笔记卡片
笔记工具很多,Notion,Obsidian,Flomo 都可以完成,核心的方法是相同的:
Inbox,可以是文件夹也可以是标签,一切新笔记都放在这里。Obsidian可以在设置里指定这个文件夹。新记录的笔记先不要着急移动到其他的文件夹。我的习惯是设定一个todo,比如每周六的时候回顾 inbox 的笔记,同时进行分类。这样起到了复习的作用。
领域,你关注的领域,每个人都会特别关注几个领域,比如 AI,比如产品经理,比如心理学,你应该设定好自己关心的几个领域文件夹,然后每周把 Inbox 里的笔记分类地放进去。一个领域内的笔记应该有较强的连接,不同领域的笔记会逐渐有一些较弱的连接。这个连接可以是通过标签,也可以通过 Obsidian 的双链来进行。领域内不要建立太多层级的文件夹,甚至可以没有文件夹。不要在结构上浪费时间。
资源,虽然核心原则是要把内容写成笔记卡片,但是人总是忙碌的,有些内容你可能还没时间写成笔记卡片,但这些内容又很重要以后可能用到,那就可以放到资源文件夹。这个文件夹可以按类型分类,比如案例/聊天/网页,便于在有时间的时候去阅读吸收。这个文件夹可以作为 read it later,也可以作为一个搜索的资料库,比较灵活。
以上三个就是核心的文件夹,下面几个是灵活可选的:
想法,有时候脑子里会蹦出一些想法,但它们不属于任何的领域,也可能没有什么根据,不要让它们溜走,放到这个文件夹,等着未来的自己跟它对话。
归档,笔记卡片也会过时,过时的卡片就可以归档,同时我也会把 Obsidian 的模板、图片文件都放到归档里,同时设定搜索的时候排出这个文件夹。
日记,这个日记不是指流水账,而是你今天做了什么事,有什么思考,算是对自己一天的回顾,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看要不记录